生活在立山,一切都是相联的

立山的土壤得天独厚,从平安时代人们就在这里制作陶器。延续至今的越中濑户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30年前。这一切都始于加贺藩的领主从尾张濑户邀请的一位陶艺师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一座窑炉。

越中濑户烧使用来自当地里山的优质粘土。这种被称为“白土”的土壤颗粒细腻且耐高温,能制作出精美的陶器。

释永阳女士是越中濑户烧的继承人之一。她是在父亲由纪夫的陶艺作品以及立山大自然的熏陶中长大的。对于杨女士来说,立山信仰无处不在。“我从小就听过很多传说,直到我长大后我才爱上了它们。我会给每一位来看我的朋友讲开山传说,会带他们去阎魔堂和布桥。我为此感到自豪”

杨女士给我看的作品是一个圆形的平盘。盘面仿佛是平静的水面上蔓延的波纹。

“我喜欢波纹。这是几年前的作品,我用相同的设计制作了不同尺寸的盘子”

还特意解释说,这不是“她当时看到的波纹”。是把之前所看到的所有波纹的印象重叠到了一起,随手挥动,是自然形成的纹样。

我问杨女士:“您认为立山的风景特色是什么?”

“是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的,平常不过的村庄山景。虽然我很想说:‘是立山山脉'(笑)。因为我就住在这个景里,很多时候都不意识不到这是一个风景”

因为太近,所以看不见。也就是说,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生活里包含立山。我想,在这片土地创作的杨女士的作品,一定也受到了立山的影响。

“我认为制作的所有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即使它不是以某种特定形式存在”

虽然无法明确以怎样的形式相连,但它确实存在。成为盘子主题的波纹里流淌着阳女士在水稻田里、雨后的水坑里、以及河流里看到的立山风景。

杨女士是三兄妹中的长女,两个弟弟和妹妹也分别是陶艺家和金属工艺师。虽然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时候就对陶器耳濡目染,但她从未想过自己会走这条路。

“看父亲制作陶器是我的日常,反倒没有想过自己也做这行。我父亲的很多朋友也都是手艺人,所以我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上班族。当我上初中或高中时,开始萌生了想成为一个用双手创造东西的人”。

大约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开始认真面对制作陶器这件事。

“当我开始面对自己的职业时,我才第一次体验了揉泥。揉泥是为了把粘土里的空气排出去。如果使用含有空气的粘土的话烘烤时会开裂,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一遍又一遍地揉搓后,认为差不多了就会切1厘米薄的小块检查空气是否被排净。如果里面还有空气,那就要重做一遍。虽然是一个简单重复的过程,因为土的手感会让人舒服所以我很喜欢这个程序”

学会揉泥后,把粘土放在陶轮上成型。在练习最基本的茶杯形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反复练习。要达到烘烤的标准并不容易。因为粘土一旦烘烤就再也无法复原。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当地有限的粘土,因此他们非常珍惜这些原材料。

终于,制作出形状达标的茶杯得到由纪夫先生的认可后才能放入窑炉中烘烤。“我做的东西能进窑炉,就让我很高兴了”,杨女士回忆道。

在那之后的五年里,烧出来的作品都被免费赠送给了购买由纪夫作品的客人。经过漫长的训练,杨女士终于成为了代表越中濑户烧的陶艺家之一。

杨女士说,她在作品中最注重的是,制造贴近人们生活的器皿。

“我喜欢好用的东西,我经常做又薄、又轻、容易叠放的作品。我一边制作一边想象着,人们放上去的美食以及品尝的场景!”

最后,她还告诉我,她很重视制作作品时的“平常心”。

“也许是因为立山总是高高矗立在那里的原因。到了冬天我会宅在这里制作陶器。在寒冷的季节,让心静下来,专心面对粘土。能让我做到这一点的富山的环境,是优点之一。我认为这里是一个适合创造的好地方”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