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治時代,如今的池田站以西,也就是吳服神社的鳥居裡面,誕生了一座堪稱“初代新城”的城鎮。當時的大阪市區,為了尋求賺錢機會,人口開始激增。人們大多選擇包吃住的工作,或在附近租房。在這個時期,阪急電鐵的創始人小林一三提出了倡議:“在郊區擁有屬於自己的家!”。
明治時代,日本的鐵路建設蓬勃發展,各地的民營鐵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就包括“箕面有馬電氣軌道”,也就是現在的阪急電鐵。公司成立後,啟動了連接箕面和有馬,兩大旅遊勝地與梅田的項目。而小林一三主動承接了這項計畫的運營和管理。
然而,沿線的農村地帶非常偏僻,很少有人乘坐電車。甚至有人嘲笑小林:“你是想讓猴子坐火車嗎?”。小林走遍了沿線的城鎮的同時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不應該住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城市,而是應該在空氣清新的郊區生活才對。
小林的座右銘是“乘客要由電車創造”。他在箕面和寶塚建造了觀光設施,並在池田打造了日本首個郊區住宅區——“池田新城”,之後打造了室町住宅。在周邊還建起了醫院、學校等生活設施,得到了持續的發展。
此外。小林還開創了分期付款購房的貸款制度。這是只有像小林這樣,曾經在銀行工作過的人,才能想出來的機制。從此,不僅是富裕層,普通的上班族也能在郊區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從郊區乘電車上下班的生活方式也逐漸形成,乘客數量也隨之穩定了下來。
這種將工作與生活分離的創新方法取得了成功,並成為了一種延續至今的標準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