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凌晨,天空逐渐展现出朦胧的亮度,“浜子”们的一天就此开始。
这里的“浜子”,指的是在盐田里劳作的盐工。
整个竹原小镇还在睡梦中,从盐田里却隐隐传来搅拌沙子的声音。
这种声音,宛如小镇上的闹钟,轻轻地唤醒人们起床。

清晨的海风,拂过沾满汗水的额头。
盐田里的沙子吸收了一整夜的海水,变得湿润。沙子被均匀地搅拌,在盐田表面留下一道道细密的纹路。
这样可以让水分蒸发的更快,从而产出品质更佳的盐。
然后,盐工们用舀子将海水洒在铺好的盐田上。操作舀子需要娴熟的技巧,洒上去的海水量会直接影响盐的品质。
太少或者太多,都不行。每个盐工的经验和直觉,决定了白色晶体的品质。
每当洒下海水,都会出现一道小小的彩虹,闪耀片刻后立即消失。
这个如同魔法般的场景,象征着制盐的工序。

整个上午都在重复同样的工序:翻动沙子,洒海水,借用太阳能和风力浓缩盐分。
在炎热的夏天,浜子们为了驱散酷暑,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属于他们的小调。
夏日炙热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他们,白色的沙滩刺得眼睛无法直视。
即便如此,在过去浜子们都是赤脚工作的,全身只系一件兜裆布。
手和脚上脱了皮的皮肤上沾满了盐分后的刺痛感,很快变成让人有一种还活着的刺激感。

临近中午,暂停工作,到了吃饭的时间。
在岸边采摘的蔬菜做的味噌汤、配上白米饭和腌菜。
厨师在小棚里准备的饭菜,虽然简单却是让身心放松的惬意时刻。
和工友们围成一圈吃饭,享受着属于他们独有的宁静时光。
下午的工作,通过染成红色和白色旗的信号开始。
这个信号是根据太阳和潮汐决定的,整个小镇仿佛都在靠“盐的呼吸”来运转一样。
这个时候的沙子都裹着厚厚的盐,赤脚走在上面会扎的很疼。
盐工们收集浸满盐的沙子,调成浓盐水,然后放入大锅煮沸制成盐。
烧锅的工作昼夜不停轮番进行。火不能熄灭,长时间与酷暑作斗争的工作非常艰苦。

制好的盐装上船,运出镇外。
装船工作只能在满潮时进行,一旦拖拖拉拉,很快潮水就会退去,货船就会被困住,无法动弹。装船一直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战场。
夕阳西下,当橙红色的余晖染红了天空,浜子们的工作也终于结束。
盐田在落日的余晖中银光闪闪,无数道消失在天空的彩虹,仿佛在静静地孕育着明天的生命。
回家的路上,他们停下脚步才发现,身上的汗水变成了盐分,把兜裆布的边缘染成了白色。
看到这一幕,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又是靠海的一天”的真实感受,充盈着他们的内心。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还要继续做这么辛苦的制盐工作?”,他们或许会这样回答:
“竹原的盐,不仅仅是海的味道,它还蕴含着这里的风和光,以及我们对这座小镇的情感。盐之所以咸,并非是泪水的味道,而是生命之源的味道。”
这些盐不仅出现在小镇人民的餐桌,还被运送到日本各地,远至大阪、江户、北海道等地备受人们的喜爱。
每当收到盐,人们都会高呼:“竹原到了!”。这不仅仅是一袋盐,更是一份信頼。
竹原靠着这些盐创造了财富,还以“盐之町”的称呼远近闻名。
后来,以制盐积累的财富为基础,将业务扩展到酿酒、航运和学术等领域。
或许,这就是连接这座小镇与未来的“新梦想的结晶”吧!

现在,请环顾一下眼前的“旧森川家住宅”的庭院。
过去,这一带是一望无际的盐田,四周都是白色的盐和沙滩。
夏日炙热的阳光下,无数道彩虹曾点缀其中,这种景象令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然而,延续了300年的竹原制盐业,在昭和时代戛然而止。这座宅邸,正是在这个转折点建成的。
当家的森川八郎,在距离盐田最近的地方建造了森川家住宅。
之后,他一边继续亲自制盐,一边担任町长,并引导竹原站和工厂项目,建在了旧盐田上。
就这样,重建后原来的盐田转变为竹原的中心区域,小镇的据点也开始逐渐转移。
正因如此,古老的街道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丝毫没有受到新开发的影响。
巧合的是,森川八郎逝世的同一年,是竹原的最后一次制盐年。
想象着制盐场景和故事,漫步在竹原的古街道上。
从街道格子间的里面传来的人们的生活气息,刻在瓦片和灰泥上的岁月痕迹,以及屋檐上展示着的自豪感——
所有这些,都蕴含着“盐的记忆”,至今仍静静地在这里守望。
就像寻找彩虹一样,请仔细观察一下竹原的街景。岁月悠悠的古镇,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回忆呢?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