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伊直弼在32岁时离开埋木舍,前往江户工作。当时的江户时代,局势动荡不安。
在井伊直弼成为藩主的35岁那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黑船抵达日本浦贺。在开放国门的压力下,日本分裂为攘夷派和开国派两个派别。井伊主张开国,并表示“结束闭关锁国与世界通商,与各国建立和平外交关系才是正道”。井伊还提议,将横滨作为开港地点非常合适。
在43岁时,成为大老的井伊,缔结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他预见到,如果与美国爆发战争日本必将战败沦为殖民地,子孙后代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是他在埋木舍时期培养的“保剑”精神。
然而,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日本天皇是否会同意?井伊本人原本打算在得到天皇的批准后再签署条约,但情况紧急,炮火何时打响、战争何时爆发都无从知晓。最终,他等不及天皇的批准,签署了条约。对于此决定,攘夷派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但井伊毫不犹豫地清除了那些反对幕府政策的不满分子。这在后来的明治维新之后,被称为“安政大狱”。从此,井伊被视为压迫的象征受到仇视,生命安全受到了不满分子们的威胁。部下建议他加强安保,但井伊拒绝了他们的建议,称幕府大老仅凭谣言就加强安保会被视为软弱。1860年3月3日,一封声称袭击井伊的信件被扔到彦根藩宅邸内,读了信的井伊却按照计划离开宅邸,前往江户城。在大雪纷飞的那天,46岁的井伊在樱田门前遭到水户藩脱藩浪人等人的暗杀,含恨离世。虽然井伊是居合术大师,但他先是被水户藩的脱藩浪人用手枪击中膝盖,使得在轿子里无法动弹。最终,被萨摩藩的脱藩浪人有村治左卫门拖出轿子斩首。
井伊直弼在轿中面对死亡的最后时刻,究竟会想些什么?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井伊写下了这样一首和歌:
「咲きかけし たけき心の 花ふさは ちりてぞいとど 香の匂ひぬる」
大意为:我心中的花朵,曾经盛开,如今虽凋零,留下的是阵阵清香。
井伊直弼或许已经预知自己即将离世。这首诗歌似乎也表达了他的愿望:“即使他去世后,他开放国门的决断也将确保日本拥有强大而光明的未来!”。
如果,井伊直弼从未签署过那项条约,日本会是什么样子?请试想一下这个世界观!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