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伊直弼在32歲時離開埋木舍,前往江戶工作。當時的江戶時代,局勢動盪不安。
在井伊直弼成為藩主的35歲那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黑船抵達日本浦賀。在開放國門的壓力下,日本分裂為攘夷派和開國派兩個派別。井伊主張開國,並表示“結束閉關鎖國與世界通商,與各國建立和平外交關係才是正道”。井伊還提議,將橫濱作為開港地點非常合適。
在43歲時,成為大老的井伊,締結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他預見到,如果與美國爆發戰爭日本必將戰敗淪為殖民地,子孫後代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都是他在埋木舍時期培養的“保劍”精神。
然而,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日本天皇是否會同意?井伊本人原本打算在得到天皇的批准後再簽署條約,但情況緊急,炮火何時打響、戰爭何時爆發都無從知曉。最終,他等不及天皇的批准,簽署了條約。對於此決定,攘夷派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但井伊毫不猶豫地清除了那些反對幕府政策的不滿分子。這在後來的明治維新之後,被稱為“安政大獄”。從此,井伊被視為壓迫的象徵受到仇視,生命安全受到了不滿分子們的威脅。部下建議他加強安保,但井伊拒絕了他們的建議,稱幕府大老僅憑謠言就加強安保會被視為軟弱。1860年3月3日,一封聲稱襲擊井伊的信件被扔到彥根藩宅邸內,讀了信的井伊卻按照計畫離開宅邸,前往江戶城。在大雪紛飛的那天,46歲的井伊在櫻田門前遭到水戶藩脫藩浪人等人的暗殺,含恨離世。雖然井伊是居合術大師,但他先是被水戶藩的脫藩浪人用手槍擊中膝蓋,使得在轎子裡無法動彈。最終,被薩摩藩的脫藩浪人有村治左衛門拖出轎子斬首。
井伊直弼在轎中面對死亡的最後時刻,究竟會想些什麼?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井伊寫下了這樣一首和歌:
「咲きかけし たけき心の 花ふさは ちりてぞいとど 香の匂ひぬる」
大意為:我心中的花朵,曾經盛開,如今雖凋零,留下的是陣陣清香。
井伊直弼或許已經預知自己即將離世。這首詩歌似乎也表達了他的願望:“即使他去世後,他開放國門的決斷也將確保日本擁有強大而光明的未來!”。
如果,井伊直弼從未簽署過那項條約,日本會是什麼樣子?請試想一下這個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