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戰火的文化遺產。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近1/4的沖縄人死於戰爭。文化遺產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比如這裡的匾額。“致和”這兩個字是琉球國王御筆親賜的。朱色的邊緣還依稀能看見龍的紋樣裝飾的痕跡。為什麼,這麼貴重的歷史文物上能看見一個洞呢?原因是,當時的美國兵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木板並想用它來用做廁所。

匾額旁邊的朝鮮鐘,在戰前就已經被指定為國寶級文物。不過很少人能認出它來了。在戰爭期間嚴重收到損壞的它,如今只剩下被稱作龍頭的鐘的圓形頂部了。

不過,即使被損壞成這樣還能在博物館展出,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戰後,回到故鄉的人們自發地開始整理殘留的文化遺產。從1946年3月開始在“首裡市立鄉土博物館”展出了搜集上來的部分文物。這是那霸和首裡的百姓們從收容所回來後僅用了半年時間收集來的。當時是,連明天的生活還沒有著落的貧苦的年代。

其實,美軍裡也有從休戰前就開始著手保護文物的人。戰爭結束後,海軍的教育負責人漢娜少佐在1945年的8月,把萬國津梁的鐘運到了如今的珊瑚市的石川市東恩納,並開設了“沖縄陳列館”。以上這2個博物館,就是現在的沖縄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的起源。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