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在日語裡的漢字是瓢簞。被人們所喜愛並稱為“葫蘆石”的這塊石頭,是從大阪的太閤園搬來的。
認為是在江戶時代末期到大正時代製作的這塊葫蘆石,是由白川石和太閤石混合而成的。在京都開採的白川石呈白色、肌理細膩、石塊大小適中。從古代到近期,京都附近的大多數建築物都是使用這種石材建造的。以延曆寺聞名的比睿山,也是由白川石構成的岩石山。據說,白川石中的“太閤石”是在豐臣秀吉時代被發現並進行開採的石料。與後來開採的白川石相比太閤石的特徵是,含有大量氣泡,易於風化。
豐臣秀吉在戰場上標識自己所在位置的馬標用的是叫“千成瓢簞”的標識。逐漸肥大的葫蘆形狀,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象徵越來越旺盛的幸運符自古以來廣受喜愛。同時,以強大的吸力把邪氣吸進葫蘆裡、淨化環境、帶來幸運的吉祥物而聞名。也許,秀吉也是看上了葫蘆的這一點,將其作為象徵性的標記。
這塊石頭的作者,也許也是從太閤秀吉中獲得了靈感,在太閤石上刻出了葫蘆形狀的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