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巴士将前往“酱油乡”。酱油乡里曾经拥有400家酱油厂,至今还有很多酱油店还在营业。

提起小豆岛的酱油,就要从盐说起。小豆岛自古以来采用的是海水煮盐的方式制盐,很久之前就运往奈良和京都首都。之后,人们开始制作盐田,把海水洒在沙滩上阳光晒干后把沙子收集气流,然后再把海水倒在这些沙子上。通过去除粘附在沙子上的盐粒,能够收获大量的盐。当时,在炎热的夏日阳光下将海水抽送到海滩上一定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直到最近,人们还经常对出门打工的孩子说:“你也到年纪了,该去踩盐了”

然而,随着日本国内盐的大规模生产,江户时代甚至出现了盐过剩的情况。从这个时期开始,小豆岛开始酿制酱油。“酱”是通过在米饭和豆类中加入盐来发酵的产物。据说,日本的酱油始于大约800年前,是一个僧侣从中国学到了制作酱油的方法后传给了和歌山县汤浅的人们的。

说到小豆岛的酱油,大约400年前有一批为了建造大阪城前来采石头的工人作为调味料把汤浅的酱油带到了小豆岛,在当时被称为是日本最好的酱油。据说,当小豆岛的岛民看到诱人的黑灿灿的酱油后,有人决定去汤浅学习酿造技术。小豆岛上不缺的就是制作酱油用的盐。加上温度也适合酱油发酵同时还拥有一个能装卸原料的港口。制作酱油必备的条件都备齐了。

到了明治时代,多达400家酱油厂林立在街头,商家们开始乘蒸汽船来到酱油乡所在的内海湾进行交易。海浪看起来很温和的内海湾,水深达20米。因此,大型船只也可以驶入。据说,当时岛上最大的丸金酱油栈桥上甚至设置了一个欢迎门,以此来欢迎京都和大阪的进货商们。这种超前的营销手段也是小豆岛成功的原因。

在酱油乡,明治时代建造的工厂和厂房至今仍然在运营。屋顶和土墙之所以颜色是黑色的,是因为酱油菌类粘在屋顶上的缘故。米麴对于制作酱油至关重要,不过附着在建筑物中的微生物将加深酱油的醇香。每个酱油厂的酱油口味不同的原因也就在此,每个酱油厂房都有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生存。据说,屋顶的颜色越黑,微生物就越多。

那么,酱油厂内部会是怎样的呢?高2米的大木桶排成一排,大木桶里面装着还未过滤的酱油。工人们用很长的像船桨一样的木板搅拌底部。这个工作属于重劳动,以至于工人们编了个顺口溜:“如果没有夏季的准备和搅拌酱油的工作,酱油屋的男人们就会很轻松”。如果不小心掉进木桶里,身上的味道一周也不会消失。

使用酱油的日本特色菜之一是“佃煮”。佃煮始于二战后粮食短缺期间,开始把红薯藤用酱油烹制而成的一种食物。发源地是“一德庵”,如今在这里仍然可以吃到红薯藤料理。此外,作为酱油不可或缺的特色菜,小豆岛还有另一个远近闻名的特产“素面”。

日本有三大素面产区。奈良县的三轮素面、兵库县的播州素面,也就是“揖保乃系”。 第三个就是香川县的小豆岛素面。据说,小豆岛的素面始于约400年前,当时去参拜伊势的人们在回来的路上学会了三轮素面的技术。

制作素面只需要小麦、水和盐。不用说,岛上有丰富的高品质盐,小豆岛的素面是小麦粉加上少量盐揉成面团后,在涂抹油的同时将面团拉成粗条,这个过程就是小豆岛的素面的独特制法。因为使用的油是“芝麻油”。为了制作素面,还特地开发了著名芝麻油就是“角屋”牌芝麻油。由于芝麻油不容易氧化,因此可以长时间保持素面原有的味道。小豆岛的素面之所以呈淡黄色,正是因为使用了芝麻油的缘故。

然后,不依靠机器,是由工人们用手将其拉成细丝后在阳光下晾晒完成的。从寒溪吹下来的风将吹干素面的面条。据说,以这种方式制作的小豆岛素面非常细,有人说甚至可以穿过针眼。

小豆岛的素面是都在个人经营的小工厂生产的,只有通过素面协会达到一定标准的面条才能挂上“岛之光”的品牌。没有达到标准的面将作为“小豆岛手拉素面”摆放在店铺里售卖。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口味应该有些差异。请大家一定亲自尝一下口感。另外,长崎县的岛原素面也很有名,也有一种说法是,小豆岛人在岛原叛乱后迁移到那里的同时把小豆岛的素面的制作方法带过去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舌头亲自甄别其中的区别。

好了,我们的巴士将继续前往酱油乡。下车的那一刻,大家就会被酱油的味道所包围。敬请期待!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