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巴士將前往“醬油鄉”。醬油鄉里曾經擁有400家醬油廠,至今還有很多醬油店還在營業。

提起小豆島的醬油,就要從鹽說起。小豆島自古以來採用的是海水煮鹽的方式制鹽,很久之前就運往奈良和京都首都。之後,人們開始製作鹽田,把海水灑在沙灘上陽光曬乾後把沙子收集氣流,然後再把海水倒在這些沙子上。通過去除粘附在沙子上的鹽粒,能夠收穫大量的鹽。當時,在炎熱的夏日陽光下將海水抽送到海灘上一定是一項辛苦的工作。直到最近,人們還經常對出門打工的孩子說:“你也到年紀了,該去踩鹽了”

然而,隨著日本國內鹽的大規模生產,江戶時代甚至出現了鹽過剩的情況。從這個時期開始,小豆島開始釀制醬油。“醬”是通過在米飯和豆類中加入鹽來發酵的產物。據說,日本的醬油始於大約800年前,是一個僧侶從中國學到了製作醬油的方法後傳給了和歌山縣湯淺的人們的。

說到小豆島的醬油,大約400年前有一批為了建造大阪城前來採石頭的工人作為調味料把湯淺的醬油帶到了小豆島,在當時被稱為是日本最好的醬油。據說,當小豆島的島民看到誘人的黑燦燦的醬油後,有人決定去湯淺學習釀造技術。小豆島上不缺的就是製作醬油用的鹽。加上溫度也適合醬油發酵同時還擁有一個能裝卸原料的港口。製作醬油必備的條件都備齊了。

到了明治時代,多達400家醬油廠林立在街頭,商家們開始乘蒸汽船來到醬油鄉所在的內海灣進行交易。海浪看起來很溫和的內海灣,水深達20米。因此,大型船隻也可以駛入。據說,當時島上最大的丸金醬油棧橋上甚至設置了一個歡迎門,以此來歡迎京都和大阪的進貨商們。這種超前的行銷手段也是小豆島成功的原因。

在醬油鄉,明治時代建造的工廠和廠房至今仍然在運營。屋頂和土牆之所以顏色是黑色的,是因為醬油菌類粘在屋頂上的緣故。米麴對於製作醬油至關重要,不過附著在建築物中的微生物將加深醬油的醇香。每個醬油廠的醬油口味不同的原因也就在此,每個醬油廠房都有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生存。據說,屋頂的顏色越黑,微生物就越多。

那麼,醬油廠內部會是怎樣的呢?高2米的大木桶排成一排,大木桶裡面裝著還未過濾的醬油。工人們用很長的像船槳一樣的木板攪拌底部。這個工作屬於重勞動,以至於工人們編了個順口溜:“如果沒有夏季的準備和攪拌醬油的工作,醬油屋的男人們就會很輕鬆”。如果不小心掉進木桶裡,身上的味道一周也不會消失。

使用醬油的日本特色菜之一是“佃煮”。佃煮始於二戰後糧食短缺期間,開始把紅薯藤用醬油烹製而成的一種食物。發源地是“一德庵”,如今在這裡仍然可以吃到紅薯藤料理。此外,作為醬油不可或缺的特色菜,小豆島還有另一個遠近聞名的特產“素面”。

日本有三大素面產區。奈良縣的三輪素面、兵庫縣的播州素面,也就是“揖保乃系”。 第三個就是香川縣的小豆島素面。據說,小豆島的素面始於約400年前,當時去參拜伊勢的人們在回來的路上學會了三輪素面的技術。

製作素面只需要小麥、水和鹽。不用說,島上有豐富的高品質鹽,小豆島的素面是小麥粉加上少量鹽揉成麵團後,在塗抹油的同時將麵團拉成粗條,這個過程就是小豆島的素面的獨特制法。因為使用的油是“芝麻油”。為了製作素面,還特地開發了著名芝麻油就是“角屋”牌芝麻油。由於芝麻油不容易氧化,因此可以長時間保持素面原有的味道。小豆島的素面之所以呈淡黃色,正是因為使用了芝麻油的緣故。

然後,不依靠機器,是由工人們用手將其拉成細絲後在陽光下晾曬完成的。從寒溪吹下來的風將吹幹素面的麵條。據說,以這種方式製作的小豆島素面非常細,有人說甚至可以穿過針眼。

小豆島的素面是都在個人經營的小工廠生產的,只有通過素面協會達到一定標準的麵條才能掛上“島之光”的品牌。沒有達到標準的面將作為“小豆島手拉素面”擺放在店鋪裡售賣。雖然沒有優劣之分,但口味應該有些差異。請大家一定親自嘗一下口感。另外,長崎縣的島原素面也很有名,也有一種說法是,小豆島人在島原叛亂後遷移到那裡的同時把小豆島的素面的製作方法帶過去的。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舌頭親自甄別其中的區別。

好了,我們的巴士將繼續前往醬油鄉。下車的那一刻,大家就會被醬油的味道所包圍。敬請期待!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