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乘坐西鐵前往柳川的遊客,我們將提供特別講解。這些內容,都是在旅途中需要瞭解的故事。大家可以利用到達柳川站之前的時間,加深對目的地的瞭解。
你聽說過西鐵和柳川之間的關聯嗎?我們現在乘坐的西鐵天神大牟田線,是在約100年前開通的。最初的線路,只開通了天神到久留米之間。不過,當時就已經有計劃將鐵路線延伸至大牟田,乃至熊本。當時,大牟田因煤炭開採而繁榮,鐵路公司需要連接大牟田和天神之間的運輸,為此把西鐵與柳川等築後地區的私營鐵路合併後將線路向南延伸。線路於1937年延伸至柳河站,由於當時的柳川是一座人們居住的城下町,讓線路橫穿城市中央不太可能。因此,柳川站建在了距離城下町不遠的這個位置。其中,有一輛開往柳川方向的名為“摩21”的車輛。這是一輛帶有木頭香氣的可愛的圓形車廂設計的木制火車。不僅重量輕,運行速度可達每小時90公里,因此有時會作為特快列車運行。
不過,當時的柳川,還沒有開啟旅遊業。後來,通過一部電影開始發生了變化。這是一部1954年拍攝的名為《枸橘之花》的電影,描述的是柳川出生的詩人北原白秋的童年時光。導演決定在電影的拍攝場景裡重現遊玩柳川河的傳統活動。電影一經上映,人們在河裡遊玩的鏡頭便引發關注,影迷們之間開始出現很多想去柳川遊玩的人。這就是現代遊船項目的起源。西鐵也成為投資方之一,成立了第一家遊船旅遊公司。於是,很多為了體驗電影場景的人們,開始乘坐西鐵電車來到柳川。
希望大家也能像當年的人們一樣,欣賞到從車窗看過去的美麗風景。一開始的風景可能很普通,不過一旦過了花畑站,美麗的田園風景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逐漸擴大的田園風景將映入眼簾,過了大善寺站就能看到醒目的水道。這時,請大家在應用的地圖上確認一下當前所在的位置。無論把地圖放到多大,都會看到周圍有很多條水道。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鄉”。越接近柳川,水道風景就越濃厚,水道時而沿著鐵軌,時而與鐵軌交叉,形成了水路與鐵軌同步流向四面八方的奇特景觀。一旦經過只有普通火車停靠的蒲池站,線路就會變成單線。快到柳川站的時候,還保留著昭和時代的木制電線杆將映入眼簾。全然是,一個古老的水鄉世界裡行駛著一列火車的景象。
此外,說到西鐵大牟田線,很多日本人都會聯想到冰綠色的車廂。為什麼是冰綠色呢?這是因為,火車將在天空和田園地帶長距離行駛,為了能與風景融為一體才被塗成了冰綠色。
過了柳川站,就是大牟田站。大牟田市的“牟田”是濕地的意思。柳川同樣也是面向有明海的濕地。正因兩地都是面向日本潮差最大的有明海的濕地,因此擁有發達的運河。若想瞭解更多,請收聽語音嚮導“★ 體驗遊船前”的內容。只是在柳川周圍散步,也許很難感受到這個面朝有明海的水鄉的具體規模,其實水鄉並不只存在于柳川站周圍。在柳川,水道被稱為“掘割”也就是運河。在古城下町散步,也許很難感受到面向有明海的運河的規模,以及水道是如何在廣大範圍內展開的,只有乘坐西鐵電車前往柳川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景色。
抵達柳川站後,可以直接探索運河小鎮。除了隨處都可以看到運河之外,在京町、旭町等歷史悠久的繁華地區,甚至在店鋪的後身還會看到水道流過。事實上,柳川運河在20世紀70年代曾瀕臨消失,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這一過程,可以在吉蔔力工作室的導演、高畑勳和宮崎駿合作的紀錄片《柳川掘割物語》中看到。
如果第一次來柳川,建議你先體驗遊船專案。然而,柳川除了遊船體驗之外,還有很多值得看的景點。接下來,將用三個關鍵字來介紹一下。
首先是“御花”。御花,是曾擔任柳川城主的立花家族的後裔經營的旅館。它的歷史始于江戶時代,當時第五代藩主立花貞俶,將他的家族住所遷移到了位於柳川城附近的這個地方。從此,這裡就被四季的時令鮮花裝點,被親切地稱為“御花田”。這就是“御花”這個名字的由來。大廳採用了豪華的木曾檜木建造,一大亮點是,將地板上的榻榻米移開後,可以直接用作能劇的舞臺。
從大廳可以看到國家指定名勝庭園“松濡園”。此庭園是由第十四代藩主寬治創建,據說模仿了仙台松島的風景。池塘的水引自運河,園內約有280棵松樹。大多數樹齡超過200年。園內約有1500塊庭石、14座石燈籠,而大殿前的巨大石頭曾經用來支撐柳川城的天守閣。御花,通常作為遊船項目的終點,在遊船項目結束後,請大家一定要從御花的大廳欣賞一下庭園的美景。
想要瞭解柳川,立花家族的歷史至關重要。據說,立花家族是源賴朝的後裔,鐮倉時代以大分為據點統管九州。歷經室町時代、戰國時代的沉浮,戶次道雪繼承了這一姓氏,改名為“立花道雪”。據說,這就是如今的立花家族的開始。而成為第二代藩主的立花宗茂,在14歲時與訚千代結婚。立花訚千代,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女性武將。在之後的戰鬥中,立花宗茂得到了豐臣秀吉的認可,並在19歲時成為了統治築後的柳川城主。然而,在隨後的關原合戰中,他出於對已故豐臣秀吉的忠誠而站在了豐臣一邊,戰敗後被迫交出了柳川城。此後,岡崎城的城主田中吉政入主柳川城。然而,其兒子忠政,因沒有生下繼承人,一度放棄城池的立花宗茂在53歲時又重新回到柳川城成為了城主。據說,這種反轉劇情,在戰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此後,立花家族持續統治達400年之久。喜歡歷史的遊客,請務必前往位於御花院內的“立花家族史料館”瞭解詳情。
第二個關鍵字是詩人“北原白秋”。北原白秋,出生於御花附近的沖端地區。搬到東京後24歲時出版了詩集《邪宗門》。兩年後出版的《回憶》受到高度評價名聲大噪。他的作品範圍廣泛,包括短歌、童謠和民謠,因此成為日本國民詩人。1941年(昭和16年)的春天,晚年的北原白秋,時隔數十年再次回到了家鄉柳川。當他乘坐開通的西鐵電車時,回憶裡的家鄉的點點滴滴一定浮現在了腦海裡。從他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對故鄉柳川的熱愛。
北原家族是世代柳川藩御用的名門商家,在其父親那一代,家族以釀酒業為主的同時,還經營著魚類批發和碾米廠。然而,在北原白秋16歲的時候,沖端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北原家的住宅被大火燒毀,只剩下主屋和一些建築。最終,家族破產,北原家族被迫離開了柳川移居東京。此後,北原白秋的祖宅多次易主,先後成為碾米廠、罐頭廠、佃煮工廠等。在此期間,房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有傳言說要拆除,後來因輿論認為這樣太可惜才保留了下來。柳川市也隨即向政府申請,將此遺址指定為縣級文化遺產,最終被指定為縣級史跡。同時,還成立了保護協會,開展修復募捐活動,共從全國各地籌集到2,910萬日元捐款,修復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目前,該館除了保存建築外,還收藏和展示了北原白秋的文學資料和個人物品。還在附近開設了“白秋紀念館”,展示有關柳川的歷史和沖端的民俗資料。館內的展覽,以北原白秋的作品和形象為中心,致力於展現他的整個世界。
第三個關鍵字是“吊飾”。在當地,當女孩出生時,家人會送給她一個手工製作的吊飾,希望她健康成長、幸福快樂。這種習俗相當於是柳川的女兒節。人們在河的上面掛上人偶架以及被稱為“吊飾”的裝飾品。吊掛的飾品包括,用和服碎片製作的護身符和用彩色線纏繞的球等,掛的數量也有講究。每1列掛7個吊飾共7列,也就是49個吊飾。此外,在中央加上2個大球,總數為 51個。這個數字表達了,在平均壽命50歲的時代,希望“能夠多活一年”的願望。這種期望從江戶時代末期一直流傳至今。每年的女兒節期間,小鎮都會舉辦“女兒節巡遊”活動,人們沿著準備了女兒節吊飾的家遊覽,場面非常熱鬧。即使沒有趕上女兒節,也有銷售吊飾工具的老鋪,請大家一定親自去找一找。
最後,介紹一下柳川的美食。柳川鰻魚,無疑是當地的美食第一位。在柳川,在有明海的海水與築後川等的淡水交匯的河口處捕獲的野生鰻魚,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青”,是非常難得的食材。據說它味道精美,肉質緊實,帶有淡淡的大海的味道,因此被視為極品。鰻魚,自江戶時代起就成為了柳川的特產,據說鰻魚也是柳川藩的收入來源之一。
吃法也很獨特,用蒸籠蒸鰻魚。首先,把澆滿醬汁的米飯蒸熟,然後把剛烤好的鰻魚放在上面再蒸。最後用金黃的金絲蛋裝飾即可完成這道菜。它既是烤的又是蒸的,這種做法似乎結合了日本的關東和關西地區的各自優點。
在日本,關東地區的鰻魚從背部切開,而關西地區的鰻魚是從腹部切開的。也就是說,鰻魚的切法根據地區不同是有區別的。有種說法是“對於江戶地區來說,因能讓人想起武士的切腹,為了避免切開鰻魚的肚子,因此從背部切開”。相反,在關西“為了坦誠相待,人們會從肚子切開”。那麼,柳川鰻魚會用哪一種呢?沒錯,從背部切開。這是因為,最初研究它的人重現的是在關東地區吃過的鰻魚的烹飪方法。柳川是城下町,因此人們不願意將其與切腹聯繫起來。鰻魚能讓人產生聯想,不過請大家一定品嘗一下柳川獨特的鰻魚料理。
另外,過去的日本人們經常吃泥鰍。在東京的鬧市區有一種叫做“柳川鍋”的泥鰍料理很有名。據說,這個名字就是由柳川人將他們的鄉土料理傳播到東京的。
另一個著名特產是“有明海苔”。柳川是日本第二大海藻產地,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有明海的豐富資源。從遊船的終點御花,沿著運河向沖端方向走一小段路,就會從城下町的景色完全變成漁村。在這裡除了海苔以外,還可以品嘗到有明海特有的珍稀魚類,甚至還有展示這些珍稀魚類的水族館。結束遊船項目後,請繼續享受這些美好的旅程。
現在,大家乘坐的火車到哪裡了呢?過了花畑站後窗外的風景將發生不斷變化。在欣賞車窗外的美景的同時,請一定聽一聽語音嚮導“★體驗遊船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