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淩晨,天空逐漸展現出朦朧的亮度,“浜子”們的一天就此開始。
這裡的“浜子”,指的是在鹽田裡勞作的鹽工。
整個竹原小鎮還在睡夢中,從鹽田裡卻隱隱傳來攪拌沙子的聲音。
這種聲音,宛如小鎮上的鬧鐘,輕輕地喚醒人們起床。
清晨的海風,拂過沾滿汗水的額頭
鹽田裡的沙子吸收了一整夜的海水,變得濕潤。沙子被均勻地攪拌,在鹽田表面留下一道道細密的紋路。
這樣可以讓水分蒸發的更快,從而產出品質更佳的鹽。
然後,鹽工們用舀子將海水灑在鋪好的鹽田上。操作舀子需要嫺熟的技巧,灑上去的海水量會直接影響鹽的品質。
太少或者太多,都不行。每個鹽工的經驗和直覺,決定了白色晶體的品質。
每當灑下海水,都會出現一道小小的彩虹,閃耀片刻後立即消失。
這個如同魔法般的場景,象徵著制鹽的工序。
整個上午都在重複同樣的工序:翻動沙子,灑海水,借用太陽能和風力濃縮鹽分。
在炎熱的夏天,浜子們為了驅散酷暑,一邊幹活一邊哼著屬於他們的小調。
夏日炙熱的太陽無情地炙烤著他們,白色的沙灘刺得眼睛無法直視。
即便如此,在過去浜子們都是赤腳工作的,全身只系一件兜襠布。
手和腳上脫了皮的皮膚上沾滿了鹽分後的刺痛感,很快變成讓人有一種還活著的刺激感。
臨近中午,暫停工作,到了吃飯的時間。
在岸邊採摘的蔬菜做的味噌湯、配上白米飯和醃菜。
廚師在小棚裡準備的飯菜,雖然簡單卻是讓身心放鬆的愜意時刻。
和工友們圍成一圈吃飯,享受著屬於他們獨有的寧靜時光。
下午的工作,通過染成紅色和白色旗的信號開始。
這個信號是根據太陽和潮汐決定的,整個小鎮仿佛都在靠“鹽的呼吸”來運轉一樣。
這個時候的沙子都裹著厚厚的鹽,赤腳走在上面會紮的很疼。
鹽工們收集浸滿鹽的沙子,調成濃鹽水,然後放入大鍋煮沸製成鹽。
燒鍋的工作晝夜不停輪番進行。火不能熄滅,長時間與酷暑作鬥爭的工作非常艱苦。
制好的鹽裝上船,運出鎮外。
裝船工作只能在滿潮時進行,一旦拖拖拉拉,很快潮水就會退去,貨船就會被困住,無法動彈。裝船一直都是與時間賽跑的戰場。
夕陽西下,當橙紅色的餘暉染紅了天空,浜子們的工作也終於結束。
鹽田在落日的餘暉中銀光閃閃,無數道消失在天空的彩虹,仿佛在靜靜地孕育著明天的生命。
回家的路上,他們停下腳步才發現,身上的汗水變成了鹽分,把兜襠布的邊緣染成了白色。
看到這一幕,他們的臉上露出了一抹笑容。“又是靠海的一天”的真實感受,充盈著他們的內心。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還要繼續做這麼辛苦的制鹽工作?”,他們或許會這樣回答:
“竹原的鹽,不僅僅是海的味道,它還蘊含著這裡的風和光,以及我們對這座小鎮的情感。鹽之所以鹹,並非是淚水的味道,而是生命之源的味道。”
這些鹽不僅出現在小鎮人民的餐桌,還被運送到日本各地,遠至大阪、江戶、北海道等地備受人們的喜愛。
每當收到鹽,人們都會高呼:“竹原到了!”。這不僅僅是一袋鹽,更是一份信頼。
竹原靠著這些鹽創造了財富,還以“鹽之町”的稱呼遠近聞名。
後來,以制鹽積累的財富為基礎,將業務擴展到釀酒、航運和學術等領域。
或許,這就是連接這座小鎮與未來的“新夢想的結晶”吧!
現在,請環顧一下眼前的“舊森川家住宅”的庭院。
過去,這一帶是一望無際的鹽田,四周都是白色的鹽和沙灘。
夏日炙熱的陽光下,無數道彩虹曾點綴其中,這種景象令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然而,延續了300年的竹原制鹽業,在昭和時代戛然而止。這座宅邸,正是在這個轉捩點建成的。
當家的森川八郎,在距離鹽田最近的地方建造了森川家住宅。
之後,他一邊繼續親自制鹽,一邊擔任町長,並引導竹原站和工廠專案,建在了舊鹽田上。
就這樣,重建後原來的鹽田轉變為竹原的中心區域,小鎮的據點也開始逐漸轉移。
正因如此,古老的街道奇跡般地被保留了下來,絲毫沒有受到新開發的影響。
巧合的是,森川八郎逝世的同一年,是竹原的最後一次制鹽年。
想像著制鹽場景和故事,漫步在竹原的古街道上。
從街道格子間的裡面傳來的人們的生活氣息,刻在瓦片和灰泥上的歲月痕跡,以及屋簷上展示著的自豪感——
所有這些,都蘊含著“鹽的記憶”,至今仍靜靜地在這裡守望。
就像尋找彩虹一樣,請仔細觀察一下竹原的街景。歲月悠悠的古鎮,會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樣的回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