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新干线的人不论是谁都会说:“啊,富士山!”被这样的声音吸引了注意,谁都会将脸从手机屏幕上抬起。“想看富士山”这样的心情是怎么都抵挡不住的。我们正在向着富士山的方向。随后,就看痴了。能被如此爱戴的山只有富士山了吧。
我住在湘南的时候曾骑车往返海岸线。对我来说富士山就是越过稻村崎之后能看见的山。只是,我觉得越过江之岛看富士山就是“看得见,看不见”,有时候是“白色的,不是白色的”只有这两种情况。
但是,置身于富士吉田1个月,我惊讶于富士山的表情每天都会变化。首先,它披着每天都不同的云衣。即便天空万里无云那也是不同的青色。时浓时淡。早晚的颜色都完全不同。
顶峰上的残雪也每天不一样。气温低寒的日子就让人觉得第二天残雪会变多,反之亦然。向富士宫前进时会惊讶于残雪怎么不见了。就像是穿越了时间一样。之后,当日往返时回到富士吉田又惊讶的发现残雪出现了。哪怕同是五月富士吉田一侧看到的富士山和富士宫一侧看到的富士山是完全不一样的。
富士山展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情。每一种都会使人感动而按下快门,想着也许内心在中途就会满足。其实最后几乎30天都收到了“今日的富士山”的照片。
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富士山呢?
道理上来说,就是富士山作为独立山峰十分方便定焦距。别的山是由许多山连在一起很难入镜。进一步说,富士山的形状被印在了日本人上。哪怕是幼儿园的小孩被要求“画一下富士山”也能画出来吧。从小时候就被输入概念所以自发地投出了视线吧。
但,也不是这样的。
回溯过去,绳文时代的遗迹被发现于“能清楚看见富士山的地方”,万叶集的时代开始就歌颂富士山为“日本的象征”。即使是现在,富士吉田的老年人也会双手合十面朝富士山的美丽太阳,这样自然的祈祷就是原始的信仰的流传吧。富士山早已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内心。这样的背景之下富士山信仰的历史也很重要…富士山博物馆的另一名研究员布施光敏这样说道。
之后,于2013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富士山,藏有即便在全世界的人们之中都成为特别的山的可能性。
迎来富士讲的全盛时期的江户时代,葛饰北斋和哥川广重将浮世绘带到了海外,将富士山的姿态也印入了外国人的眼睛。或许给外国人的心灵所扎根的土壤都进行了翻整。明白了富士山作为信仰的对象要从山脚开始登山。这还只是一半。作为“艺术的源泉”的富士山是什么呢?接下来,应该是作为五合目开始的向导而发行。
ON THE TRIP我们的旅行还将继续。
ON THE TRIP 編集部
文章:志賀章人
写真:本間寛
声音:王卫
照片提供
富士山博物馆
北口本宮冨士浅間神社
本庄元直「富士山明細図」
志村政文「上吉田村絵図」
※此向导基于采访和资料而写成。有我们ON THE TRIP的解释成分在内。根据专家的众说纷纭之处,还望通过自己的旅行发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