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上掛有一塊牌匾。上面的文字也許就是了解琉球王國的關鍵字。上面寫著“守禮之邦=重禮節的國家”。這並不是單純的“遵守禮儀”的意思。

琉球作為中國的臣子,國王交替之時就會從中國來“冊封使”。所謂的冊封使,就是從中國前來任命新國王的使者。多的時候,甚至有500人的大陣仗。每次使者到來之時,琉球需要極盡地主之誼來“招待”他們。守禮門就是迎接冊封使的大門。

這裡的“禮”是指中國的法規。守禮之邦這樣的牌匾,對外界表達的是“認真遵守中國的教誨”之意。因此,在冊封使不在的期間會將“守禮之邦”換成“首裡”的牌匾。後來也許是漸漸的將“重禮節的國家”當作了一種榮耀。守禮門的牌匾一直掛著“守禮之邦”沒有換來換去。

無論如何,住在首裡城周邊的氏族,還是從其他地方來的平民也好,對他們來說這個門象徵的是“再往裡是首裡城”。他們當時一定是以既緊張又帶著一點憧憬的眼光去看它的吧。

守禮門在沖繩戰役中不幸被燒毀,隨後在戰爭結束後是第一個被重建的建築物。這是為什麼呢?

在琉球王國時代首裡城裡不允許平民進入。但是可以到守禮門外。也許對於平民來說守禮門本身就是首裡城的象徵也說不定。

當時,由於戰爭荒廢的遺跡上幾乎什麼都沒剩下。但是由於民眾們“復原守禮門”的呼聲高漲,不僅得到了政府的援助,以及民眾們的捐款才使得守禮門得以重建。當時正值戰爭剛剛結束的1958年,是民眾們並不富裕的時代。

這份心意正是守禮之邦,“重禮節”的體現吧。

Next Contents

Select language